向日葵视频在线观看

股票代碼:SZ.300203
EN
聚光

回到頂部

王健:專注本業 雄心十年
聚光 發布時間:2012-07-06 聚光 來源(yuan): 聚光 瀏覽量(liang):5382

來源:《中(zhong)國科技獎勵》(2011年(nian)6月)        

        從北京(jing)到(dao)(dao)杭(hang)州(zhou)(zhou),1200公(gong)(gong)里(li)的飛行里(li)程,記者(zhe)風塵仆仆地(di)趕(gan)到(dao)(dao)聚(ju)光科技(ji)(杭(hang)州(zhou)(zhou))股份有限(xian)公(gong)(gong)司,坐(zuo)在會議室里(li)等(deng)待著(zhu)此次采訪(fang)的主人公(gong)(gong)——聚(ju)光科技(ji)(杭(hang)州(zhou)(zhou))股份有限(xian)公(gong)(gong)司(以(yi)下簡稱“聚(ju)光科技(ji)”)董事長王健。等(deng)待近(jin)20分鐘后,記者(zhe)見(jian)到(dao)(dao)了王健,腳步匆(cong)忙,但卻很有力量,正如他所(suo)經(jing)營的公(gong)(gong)司一樣,果敢(gan)、敏銳并(bing)伴有極(ji)高的執(zhi)行力。
        從2001年年底歸國至今,王健用幾頁商業計劃書換來了一個年銷售1億多美元、在當前中國分析儀器行業處于龍頭地位的公司。當年,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十年的目標:做中國分析儀器行業的第一。創業十年,聚光科技步步為營地實現了當年的愿景并展望著更遠大的目標。


       
創業,用產品打開市場


        十年前,中國的分析儀器行業面臨著產業需求巨大但產業創新卻十分滯后的狀況:國內中小企業散碎,行業尚未經過整合,這些企業多從事國外產品的代理,并基于進口儀器做一些系統集成工作。然而,與國外相對干凈的工況不同,中國的很多工況較為惡劣,存在大粉塵、高焦油等問題,這就產生了國外儀器無法很好適應中國工況的問題。此外,國內代理企業的技術能力不足,國外原廠又因距離遠不能提供很好的售前售后服務,導致很多客戶對分析儀器的使用沒有信心。

        2001年,剛剛獲得美國(guo)(guo)斯坦(tan)福大(da)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的(de)(de)王(wang)健應聘到(dao)美國(guo)(guo)一家(jia)(jia)從(cong)事半(ban)導(dao)體激光器(qi)研(yan)發生產的(de)(de)高科(ke)技(ji)公(gong)司(si)擔(dan)任高級研(yan)究員。放(fang)棄了(le)其他國(guo)(guo)際大(da)公(gong)司(si)的(de)(de)工作機會(hui),而選(xuan)擇一家(jia)(jia)科(ke)技(ji)型小企業,這其中,王(wang)健有自己(ji)的(de)(de)一套計劃。“我想親身體驗一下(xia)美國(guo)(guo)科(ke)技(ji)小企業的(de)(de)成長與發展經(jing)歷,為自己(ji)以后的(de)(de)創(chuang)業積(ji)累經(jing)驗。”正是國(guo)(guo)內分析(xi)儀器(qi)行業存在(zai)的(de)(de)巨大(da)缺口與自主研(yan)發的(de)(de)落后現狀,讓王(wang)健下(xia)定決心回國(guo)(guo)創(chuang)業。
        不久,王健毅然辭職,開始撰寫商業計劃書。幾頁的計劃書,一個十年愿景,一份信心,換來的是一筆風險投資基金。2001年末,王健回國,在杭州開創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光科技”),開始向中國分析儀器行業全面進軍。
        一個剛剛成立的新公司想要打入市場、奠定行業地位,靠什么?王健的答案是“過硬的新產品”。如何讓新產品從眾多國外知名產品之中脫穎而出?王健的答案是“差異化的技術路線”。當時國內從國外進口的很多產品都基于采樣分析技術。這種技術將采樣探頭伸進管道時,將氣體采出來,而氣體中常伴有粉塵、焦油,這便需要一個復雜的預處理系統來把粉塵、焦油、水分除掉,變成干凈、干燥的氣體,然后再進行分析,因而這一技術是由采樣、預處理、分析三個環節來實現的。

        “這樣(yang)存在很(hen)多(duo)(duo)問題。”王健開門見山地說,“比如在高(gao)(gao)溫(wen)場合(he),采樣(yang)探頭就(jiu)(jiu)需要(yao)耐高(gao)(gao)溫(wen)。粉(fen)塵(chen)、焦油的預(yu)處(chu)理也(ye)(ye)很(hen)復雜(za),三(san)個環節也(ye)(ye)導致響(xiang)應時間比較慢,要(yao)求響(xiang)應速度快時系統(tong)就(jiu)(jiu)不適應了,系統(tong)復雜(za)的話(hua)故障率也(ye)(ye)比較高(gao)(gao)。我們覺得(de)(de)這種(zhong)技術路線的問題在于,哪怕儀表做得(de)(de)再好(hao),采樣(yang)、預(yu)處(chu)理裝置也(ye)(ye)會(hui)帶來(lai)許多(duo)(duo)問題。”
        能不能有一個辦法不采用這樣的技術路線?經過大量調研走訪,王健他們提出了原位技術路線:讓一束激光穿過管道,通過分析激光的吸收光譜來進行氣體分析。這種技術的優點是不需要采樣和預處理,可直接進行分析。激光耐高溫耐腐蝕,不用把氣體抽出來進行分析,響應速度也變得更快,故障率也相對降低。這一新技術是針對原來采樣預處理系統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基于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王健和團隊開始研發這一技術。從2002年到2003年,他們用了兩年時間把新產品研發出來,2004年產品開始售賣,2005年后,這一產品就已經在鋼鐵領域成為市場占有率第一。該產品奠定了聚光科技在工業過程分析行業的地位。

        聚光科技主導制定的激光氣體分析產品的國家標準已經頒布。另外,聚光科技還代表中國主導制定該產品的IEC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國際標準,這是中國在分析儀器行業里第一次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德國西門子和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的很多儀器公司都是該標準工作組組員單位,這足以說明國際儀器行業對聚光科技產品技術的認可。2006年,“激光在線氣體分析系統”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行獎二等獎,36歲的王健也因此成為該年度最年輕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回國創業的第五個年頭,王健帶領聚光科技迎來了企業發展的新起點。

 

        創新,從不止步


        激光在線分析技術產品的研發歷時兩年,兩年中,企業不斷地進行研發投入,但沒有銷售收入。自2004年,產品開始售賣后,聚光科技拿出了當年銷售收入的30%投入研發,現在,聚光科技每年的研發經費穩定在銷售收入的10%左右。王健坦言,盡管投入研發經費的比例下降了,但隨著企業銷售收入的迅速增加,研發經費的絕對數卻得到了極大提高。2011年,聚光科技的研發經費預算更是達到9000萬,這在國內分析儀器行業堪稱首屈一指。

        之所以對科(ke)技(ji)(ji)研(yan)發(fa)投入如此巨大,是因為聚(ju)光(guang)科(ke)技(ji)(ji)在其中嘗到了(le)甜頭。2009年,“原位抽取(qu)熱(re)濕(shi)法在線紫外/可見光(guang)纖光(guang)譜氣(qi)體分析系(xi)統(tong)研(yan)制及產業(ye)化”再次讓聚(ju)光(guang)科(ke)技(ji)(ji)摘(zhai)取(qu)國(guo)家(jia)科(ke)學(xue)技(ji)(ji)術進步獎(jiang)(jiang)(jiang)二等獎(jiang)(jiang)(jiang)。這一(yi)技(ji)(ji)術不僅(jin)得到了(le)科(ke)技(ji)(ji)領域的(de)最高獎(jiang)(jiang)(jiang)勵,還為企業(ye)帶(dai)來了(le)巨大的(de)利(li)潤,為行業(ye)發(fa)展作出了(le)新的(de)貢獻(xian)。     

        或許對于很多(duo)企(qi)(qi)業而言(yan),科研創(chuang)新是(shi)(shi)一項有(you)(you)投入(ru)未必就會有(you)(you)產出的(de)“苦差事”,然而對于聚光科技(ji)(ji)而言(yan),創(chuang)新卻恰恰是(shi)(shi)他們能夠迅速做大(da)做強的(de)武器(qi)。“原(yuan)位(wei)抽(chou)取(qu)熱濕(shi)法在線(xian)紫外(wai)/可見光纖光譜氣體分析系統(tong)(tong)研制及產業化”項目(mu)正是(shi)(shi)針(zhen)對采樣(yang)和原(yuan)位(wei)兩種(zhong)傳(chuan)統(tong)(tong)技(ji)(ji)術(shu)(shu)路線(xian)存在的(de)問(wen)題而產生的(de)成果。針(zhen)對原(yuan)有(you)(you)技(ji)(ji)術(shu)(shu)問(wen)題,王健團(tuan)隊提出了(le)(le)(le)原(yuan)位(wei)抽(chou)取(qu)熱濕(shi)法,為(wei)此,他們花費(fei)大(da)量(liang)精力去用戶(hu)現場考察,詳細調研兩種(zhong)傳(chuan)統(tong)(tong)主流(liu)技(ji)(ji)術(shu)(shu)路線(xian)存在的(de)問(wen)題,之后查(cha)找大(da)量(liang)文獻,參與(yu)項目(mu)的(de)工程師經過反(fan)復研討,才(cai)能提出獨(du)特的(de)技(ji)(ji)術(shu)(shu)路線(xian)。盡(jin)管經過了(le)(le)(le)大(da)量(liang)繁(fan)瑣的(de)工作以(yi)及漫(man)長的(de)時(shi)間,但最(zui)終聚光科技(ji)(ji)擁(yong)有(you)(you)了(le)(le)(le)自己獨(du)特的(de)技(ji)(ji)術(shu)(shu),并申請(qing)了(le)(le)(le)許多(duo)專利,為(wei)企(qi)(qi)業營造了(le)(le)(le)品牌、創(chuang)收了(le)(le)(le)利潤。
        企業發展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人才。由于早期整個產業的落后狀況,專業優秀人才可謂鳳毛麟角,聚光科技一方面從社會招聘一些有研發經驗的人才,同時還進行校園招聘,但招聘來的人才都對分析儀器了解甚少。于是,從2003年起,聚光科技開始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用以培養專業人才。

        “我們必須有一套手段,能讓新人快速上崗,能快速研發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海外經歷的科研人員,王健敏銳地意識到創新體系對于企業生存與競爭的重要性。王健說,盡管聚光科技的市場在中國,但隨著國外產品的涌入,與國外產品的競爭壓力始終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發體系能夠讓新人快速成長,使企業創新得以為繼。分階段、步步為營——這是王健對聚光科技研發體系的總結。在這套研發體系中,每個新人都能夠迅速進入角色,按照階段流程順利進行研發工作。

        能夠(gou)研發(fa)(fa)還不夠(gou),研發(fa)(fa)的(de)(de)(de)(de)目的(de)(de)(de)(de)是創造具(ju)(ju)有獨特(te)競爭力的(de)(de)(de)(de)產(chan)品(pin)(pin)。王(wang)健說:“在研發(fa)(fa)體系(xi)里還特(te)別(bie)設置一些控(kong)制(zhi)點,保證我們設計出來(lai)(lai)的(de)(de)(de)(de)產(chan)品(pin)(pin)是具(ju)(ju)有差異化、有特(te)色(se)的(de)(de)(de)(de),是能夠(gou)在跟國外(wai)產(chan)品(pin)(pin)競爭時更好滿足用戶需求的(de)(de)(de)(de)。我們把這套創新的(de)(de)(de)(de)、做差異產(chan)品(pin)(pin)的(de)(de)(de)(de)方法論翻來(lai)(lai)覆去地(di)給新人(ren)培訓。”
        在整個分析儀器行業里,聚光科技比較早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創新體系。而如今,他們也得益于這套體系,不但樹立了品牌,還培養出許多杰出的人才。2001年,王健剛剛回國,公司尚未成立,他便拿著PPT去各高校招聘,陳人便是那一年從東南大學招聘來的大學生。在半導體激光氣體分析技術研究領域,陳人作為核心技術人員參與完成了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國家發改委科學儀器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多個專項研究。如今,“80后”的他已經成長為聚光科技產品線總監。

        不同于陳人經歷過早期艱辛創業的考驗,韓雙來則是在公司已經奠定一定行業地位時,“死纏爛打”要求進入公司的研究生。事實證明,公司沒有選錯人,韓雙來也沒有選錯舞臺。5年多來,從一個專業門外漢到研發部環保產品線和實驗室產品線總監,韓雙來用勤奮踐行自己的夢想,用一項項拳頭產品回報公司的知遇之恩。

        對于陳人、韓雙來等人才而言,聚光科技更像是一片適合翱翔與搏擊的天空,這里承載了大家的雄心與夢想。王健坦言:“我選人更看重這個人的野心,專業知識可以培訓,但有一顆做大事的心最重要。”如今,聚光科技已從當年的十幾人發展為1500多人的科技企業,其中研發人員更是達到500人。

 

        要創新,更要產業化


        就在記者采訪兩天后,聚光科技正式掛牌上市,更名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不到十年的時間,聚光科技在分析儀器行業銷售額以絕對優勢排名國內第一;在環境監測儀器儀表行業以8.3%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聚光科技已成為中國分析儀器及環境監測儀器行業具有規模、創新力和經濟效益的企業。讓它笑傲的是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是過硬的技術實力。

        聚光科技的產品既有用于大型鋼廠的全方位在線監控系統,也有用于監測蘋果酸甜度的小儀器,例如只要用近紅外光譜分析儀的“光”照射兩只長得一樣的蘋果,就能知道哪只酸哪只甜。技術復雜但使用簡單,這一物質被聚光科技無一例外地應用在各種產品中。

        聚光科技針對工業、環保與安全領域的檢測需求,研制成功了包括“半導體激光氣體分析系統”原位抽取熱濕法在線紫外/可見光光纖光譜氣體分析系統”等一系列高端分析產品,經行業權威專家鑒定,這些產品的技術和關鍵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水平。

        其中,“半導體激光氣體分析系統”已成功應用于鋼鐵冶金、石油化工、水泥建材、能源電力、航空航天、環境保護等領域,通過替代跨國公司的同類產品占據了中國95%以上的市場份額,并出口到美、英、日等國家,銷售規模位居世界首位;“原位抽取熱濕法在線紫外/可見光光纖光譜氣體分析技術”,徹底解決了傳統環保煙氣在線檢測技術存在的缺陷,基于該項技術的“CEMS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通過替代進口,在2009年占據了國內25%以上的市場份額,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順序注射水質分析系統”被廣泛應用于水污染源、地表水和工業過程等領域的在線水質分析監測,在環保領域污水檢測市場的占有率達13%。

         當被問及為何聚光科技的產品能夠受到市場歡迎時,王健提到兩點。第一是保證創新投入,培養自己的人才。其次是努力去選擇有市場大前景的領域進行科技研發,他強調,第二點尤其重要。“我們一方面努力選擇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比如鋼鐵、石化產業等,在產業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一定需要高端分析儀器。另外比如國家重視搞綠色發展,對環境保護投入很大,我們就去做環境監測。”

        抓住了大的行業機會,聚光科技便致力于為這些行業提供整體的行業解決方案,從每個細節著手,從硬件到軟件地深入,不斷完善產品組合,想客戶所想,連客戶想不到的也要想。摸清行業需求對于產品的前景而言至關重要,聚光科技有專門的需求調研部門。也正是因為能夠很好地滿足行業需求,聚光科技的產品總是一經推出便博得滿堂彩。從2004年第一個產品開始推廣以來,聚光科技的訂單從當年的2000萬元出頭增長到去年近10億元,增長了40多倍。“對癥下藥”成為他們決勝的關鍵。

        科研企業不(bu)(bu)(bu)能說“‘酒香(xiang)不(bu)(bu)(bu)怕巷(xiang)子(zi)深’,只有(you)好(hao)產(chan)品不(bu)(bu)(bu)行,還得有(you)較強的市場推(tui)廣力(li)。”
        王健介紹,聚光科技不僅有500名研發人員,還有400名銷售人員。重視創新,同樣重視市場推廣,雙管齊下讓企業事半功倍。

        “用十年的時間,把聚光做成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實現這句話,王健只用了七八年。如今,他又有了新的愿景,也是他最初的夢想:通過努力,把聚光科技做成國際級的分析測量專家。“現在我們是國內,但跟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分析儀器廠家相比,差距卻非常大。國際上規模最大的企業,年銷售超過100億美元,我們才1點幾億美元,有將近100倍的差距,我們希望能通過十年努力把差距縮小到幾倍。”

        回國9年多來,王健說,聚光科技沒有做其他任何一件事,只專注于分析儀器這一件事,今后也是如此。“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企業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我希望中國能夠躋身到分析儀器的國際第一陣營里去。”這是王健的愿景,也是他堅信會實現的未來。

 

 

Copyright 2021 FPI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所展示技術參數等數據具體以實際產品說明書為準。